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離走進生活還有多遠?
“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此前,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開篇即這樣寫道。
“人形機器人”與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這些已經深度融入我們生活的產品并列出現,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
前幾天,特斯拉放出了其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在自家工廠“打工”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擎天柱機器人拿取電池,放進電池槽中排列整齊。
其實在此之前,今年2月,國內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經進入新能源汽車工廠,開啟了“打工生涯”。在流水線上,它能夠和人類協作完成汽車裝配及質量檢查作業。
就在4月底,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全球首個純電驅擬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它能夠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穩定奔跑。
人形機器人正在加速從科幻奔向現實,但不少人對其仍感到陌生。什么是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用在哪,好用嗎?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如何?
什么是人形機器人?
了解人形機器人,我們要先從“具身智能”這個概念說起。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邁向通用智能的路上,大模型展示出滿足人類需求的交互能力。然而,這種交互仍局限于數字世界,它能夠回答問題、畫畫,卻不能幫助我們做家務或是蓋房子。我們想要和人工智能在真實物理世界中實現交互,就要讓人工智能擁有一個智能硬件載體,讓它們像人類一樣具備感知、思考和行動能力。
通俗一點講,就是要給人工智能這個聰明的“頭腦”裝上一副“身體”。這個“身體”可以是一部手機,可以是一臺自動駕駛汽車,而人形機器人則是集各類核心尖端技術于一體的載體,是具身智能的代表產品。
資料圖
人形機器人本身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它的研發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但由于傳統的機器人控制技術和算法難以滿足人形機器人復雜的技術要求,一直難以落地應用。
人形機器人企業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譚旻表示,此輪人工智能的發展意味著,大家在想象中或者科幻電影中看到的真正智能化的機器人,實現的可能性不再遠在未來,而是近在眼前。
具體來說,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人形機器人更準確地理解人類語言,聽懂人的指令,識別環境信息,并做出更合理的決策和行動。
這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設計研發的Q系列人形機器人,當你對它說從桌子上拿起一個淀粉含量最高的蔬菜,它能準確地從眾多蔬菜中挑選出土豆放進筐子。
人形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介紹,傳統機器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編寫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務,具有專屬性,也就是說一種機器人只能干一件事情。而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器人更加智能,能夠在多種場景中執行任務,極大地提高了通用性。
有人可能還有這樣一個疑惑,人工智能如此聰明的大腦,我們為什么不給它裝備上一副更加強大的身體,為什么偏偏要做成人形?比如,滾輪可比雙腿速度快多了。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人類如今所處的世界,已經被打造成了適合人類工作和生活的樣子,所有工具也都是為人類設計的。滾輪的確比雙腿速度更快,但遇到臺階怎么辦呢?為了使用機器人,在所有臺階處都鋪設斜坡,這顯然不太可能。
所以只有把機器人設計成人的樣子、擁有人的運動能力等,機器人才能更好適應環境、駕馭更多工具,從而真正具備通用性。當然,除此之外,還涉及心理因素,人類天然對人形感到更親切。
人形機器人用在哪?好用嗎?
我們什么時候能用上人形機器人呢?
優必選Walker S、宇樹H1、達闥XR—4、小鵬PX5、智元遠征A1、傅利葉GR—1、星動紀元“小星”、逐際動力CL—1、小米CyberOne……這些名字是不是科技感十足?這些都是國內企業推出的人形機器人。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正處于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關鍵節點,2024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
目前,我國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產品已經開始小批量生產和交付,客戶主要是高校科研機構、人工智能企業和智能制造企業,一些人形機器人已經在工業制造場景及商用服務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
今年2月,國內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經開始在新能源汽車工廠中“實訓”打工。它實現了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廠流水線與人類協作完成汽車裝配及質量檢查作業。
有的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不使用工業機械臂來完成這些工作?事實上,隨著智能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整體提高,裝配線上不少流程環節已經由工業機械臂完成,但仍有不少需要人工完成的任務。
以汽車產業為例,在檢測環節,需要人工彎腰進車內完成檢查安全帶、打開部件等工作,這些工作機械臂暫時做不了,目前由人工完成,未來則可以交給人形機器人。
優必選CEO周劍曾公開表示,工業制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機器人的三大應用場景。
其中,家庭和商業場景更復雜的環境和靈活多元的人機交互需求,使得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商業化尚有不確定性。但在工業制造領域已具備較好的商業化基礎,智能制造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工業人形機器人三年內有望大規模放量。
資料圖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可以分短期、中期和長期來看。短期內,主要是工廠里的生產裝配;中期,會拓展到家庭、農業、建筑工地等場景;長期來看,可以理解為所有事情都可以由人形機器人來干。
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應用,第一步是走進千行百業,這已經是現在進行時,在不久的未來,有望走進千家萬戶。
中國信通院相關專家介紹,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正在逐步顯現,長期來看勞動力供給不足,需要人形機器人補充缺口。另一方面,環境惡劣或內容重復、繁重、危險的工作,都有對人形機器人的替代需求。
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十分廣闊,那么下一個問題來了,人形機器人好用嗎?看著動作緩慢略顯笨拙的人形機器人,有人心里打上了一個問號。
對此,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表示,在ChatGPT出現之前,大家也覺得AI不夠智能,什么都干不了,這和人形機器人目前的狀態有些類似,很多人認為人形機器人功能有限、價格昂貴。但實際上,人形機器人只差一點火候來點燃,就是機器人大模型AI技術突破臨界點。當然,機器人大模型AI技術的進步和人形機器人的行業部署落地都需要一些時間,快的話3到5年就會有非常明顯的進步,慢的話也不會超過10年。“10年以后應該已經天翻地覆了。”他強調。
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譚旻也表示,大家不必去糾結一個創新性產品在最初可能會略顯笨拙或應用場景有限。我們要看到,從智能手機出現到普遍應用,只用了十幾年時間。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也正在迎來自己的“iPhone時刻”,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一日千里地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關鍵節點,人形機器人也在以非常規的加速度發展,預計10年到20年之間就會有非常普遍的應用。
如果人形機器人將廣泛進入我們的生活,價格自然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此前,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大眾化設備,制造成本有望大大低于人們的預期,售價可能不會超過1萬—2萬美元,與當前廉價汽車售價相當。馬斯克也曾表示,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售價可能低于2萬美元。
國內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也預計,未來市場成熟后,人形機器人售價可能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如何?
2023年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首次以單獨文件形式對人形機器人發展做出規劃部署。
以2025年為時間節點,提出了很多清晰的目標——
在技術方面,“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
在應用方面,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范應用。
那么,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如何,在全世界處于什么水平?
一臺人形機器人,包含數千個零部件,涉及各種尖端技術,堪稱人類生產制造的最先進硬件之一。《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列出了關鍵技術,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復雜程度。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給出了一個簡單易懂的理解思路——分為軟件和硬件。硬件,就是制造機器人的各類常用硬件,比如控制器、傳感器等。軟件部分則更為復雜,主要是各種人工智能模型,比如大語言模型、圖像擴散模型等。
可以說,軟件系統是靈魂,硬件支撐是剛需。
王興興認為,目前來說,不同國家、不同公司的技術水平多多少少有差異,但整體來看,差距并不是特別大。其中,在軟件方面,就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來說,我們的差距并不大,但在算力芯片和AI人才儲備方面需要補齊。而在硬件方面,中國在生產制造、迭代速度、成本等多方面都更具優勢。
不少業內人士也持相似的觀點,基于全世界最高效、最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人形機器人硬件制造是我國的強項。
今年4月,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在京開幕,會上,產業鏈上下游的上百家企業攜最新產品同臺競技,展示出產業鏈生態正在日臻完善。
此外,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譚旻認為,基于我國龐大的市場、完善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基礎,我國在推動產業應用、場景創新方面具有優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二維碼并不是我國發明的,但是我國對二維碼的商業創新應用是最廣泛深入的。同樣,我國要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的創新應用。
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發布的產業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6億元,2030年有望成長為千億元市場,市場規模達1192.46億元。
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視是引領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強勁動力。今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7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在部署重點任務時提到,要打造標志性產品、做強未來高端裝備。其中,人形機器人排在第一位。
該文件明確表示,要突破機器人高轉矩密度伺服電機、高動態運動規劃與控制、仿生感知與認知、智能靈巧手、電子皮膚等核心技術,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家庭服務、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產品的研制及應用。
人形機器人離我們不再遙遠,也讓一些人產生擔憂,機器人是否會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
在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譚旻看來,這個問題很簡單。“人形機器人不是搶人類工作,而是代替人類去做人類不想做的那些危險、枯燥、辛苦的工作。而生產力革命也將催生大量前所未見的工作機會,讓更多人可以從事更具有創造性的工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