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上熱搜的“食人菌”何以“食”人?
感染48小時可致命、致死率高達30%、日本今年已確認感染1144例……俗稱“食人菌”感染癥的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頻繁登上新聞熱搜。我國作為日本鄰國,“食人菌”對我們是否有健康威脅呢?今天,檢驗科醫務人員就來為您揭開“食人菌”的“真面目”。
“食人菌”不是啥新病原
“食人菌”并非新病原,而是一種鏈球菌,鏈球菌屬根據其溶血性分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丙型溶血性鏈球菌(不溶血)。引起肺炎的肺炎鏈球菌屬于α溶血性鏈球菌,而“食人菌”屬于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鏈球菌又可分為A-H、K-T等18個血清型,“食人菌”屬于A族鏈球菌,又叫化膿性鏈球菌。
“食人菌”可以侵入人體軟組織和肌肉,造成肌肉組織的壞死,也就是所謂的食肉病。本次在日本流行的GAS菌株更容易導致中毒性休克綜合征(STSS),引起非常嚴重的全身感染癥狀甚至死亡,所以才會有“感染48小時可致命”“致死率高達30%”等各種新聞標題。這一菌株既往曾在比利時、丹麥、德國、葡萄牙等多國有報道,但目前中國內地仍無相關報道。
三類高危人群注意提防
“食人菌”一般經鼻腔、咽喉黏膜的飛沫傳播,以及經破損皮膚等的接觸傳播。無癥狀患者也可以作為感染源。兒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原本就有潰瘍性皮膚疾病的人、近期接受過手術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需要格外注意。
“食人菌”常定植于人體咽部,可以引起非侵襲性感染,如咽部感染(包括咽/扁桃體炎)、中耳炎、皮膚感染(膿皰瘡)、蜂窩織炎、單純肺炎;也可以引起侵襲性感染,如菌血癥、STSS、壞死性筋膜炎、腦膜炎、腹膜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感染后還可導致免疫學疾病,如急性風濕熱、腎小球腎炎、兒童鏈球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神經精神障礙等。
好在常規抗生素就能治
“食人菌”可以引起多種感染,但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像“食人菌”這種A族鏈球菌對多種常規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頭孢類等仍非常敏感。在我國,經驗性使用抗生素治療在某種程度上或可抑制“食人菌”的感染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一旦確診,需要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足量、全程完成抗感染療程,降低復發及耐藥風險。
如何預防“食人菌”感染?目前國內尚無病例,公眾無需恐慌。良好的手衛生、咳嗽禮儀和保持社交距離可以減少各類A族鏈球菌的傳播,易感人群如兒童或基礎疾病較多的老年人要適當防護,如出現高燒、受感染的皮膚瘡口劇烈疼痛或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當立即去醫院就診。
文/周夢蘭(北京協和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