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加速葡萄育種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獲悉,該所周永鋒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葡萄育種的新方法,相比傳統方法,育種效率可提高4倍,大幅縮短葡萄育種周期。該研究有望實現葡萄的精準設計育種,加速葡萄品種創新,并為其他多年生作物育種提供方法參考。相關研究成果于11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周永鋒介紹,葡萄是多年生作物,種下一粒葡萄種子,從萌發到結出果實,大概需要3年。而想要培育出好的葡萄品種,需要更久。目前,育種界主要選擇的方法仍是雜交育種,這種方法往往需要經過數十年的篩選,工作量極大,且由于葡萄基因組高度復雜,雜交后,后代的雜交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21世紀以來,育種家提出分子育種,基于海量基因組的遺傳變異數據進行分析預測,以提高育種效率和精確度。其中,獲取全面、準確的作物基因組數據是關鍵。
周永鋒團隊自2015年開始聚焦葡萄設計育種,并于2023年發布了首個葡萄完整參考基因組圖譜。隨后,該團隊又陸續進行測序、組裝,構建了目前首個最全面、最準確的葡萄泛基因組。
為進一步弄清楚葡萄基因與性狀之間的關聯,周永鋒團隊從近萬份葡萄品種中選取了400多份有代表性的葡萄品種,連續3年對包括果穗大小、果皮顏色等在內的29個農藝性狀進行調查,構建了葡萄基因型圖譜和性狀圖譜。在此基礎上,周永鋒團隊利用數量遺傳學分析,鑒定到148個與農藝性狀顯著相關的基因位點,其中122個位點為首次發現。
面對以上葡萄基因組和性狀數據,周永鋒團隊引入人工智能中的機器學習技術,解析基因型與性狀數據間的復雜網絡關系,構建了首個葡萄全基因組選擇模型。與雜交育種需要根據葡萄成熟后的表型作出判斷相比,這種全基因組測序育種模式在葡萄幼苗時期,就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預測其成熟后的性狀。結果表明,結合了結構變異信息的多基因評分預測模型,其預測準確率高達85%。
通過這一模型,育種專家可以快速準確地評估大量葡萄育種材料的遺傳潛力,從而更好地選擇優良品種。同時,盡早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幼苗,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大大提高葡萄的育種效率。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申請獲批國家發明專利6項,已申請國際專利1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